close

對危機的決策一定要全面而系統

 

21世紀》:您認為這次危機對於宏觀經濟管理有什麼啟示?

 

林毅夫:金融危機的觸發機制是什麼?每個國家、每次危機都不太一樣,

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:跟資產泡沫、房地產泡沫脫不了干係。每次危機當

中,促成泡沫破滅的原因可能不一樣,但根本原因都是泡沫破滅。那麼,

怎樣防止泡沫的產生?過去認為泡沫是市場行為,政府通常不干預。但現

在,更多學者認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要對此負起責任。怎麼負起責任?貨

幣當局過去的貨幣政策目標,通常是穩定物價和消費。在物價指數中,除

了消費價格指數之外,還應包含資產價格指數。如果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

格漲得太高,貨幣當局就應該提高利率,降低消費,減少投機。但是,如

何讓價格指數包含資產價格?權重是多少?還需進一步探討。

 

21世紀》:對於金融創新,這次危機有怎樣的教訓?

 

林毅夫:這次危機產生這麼大的泡沫,影響面非常廣,和1980年代以來的

金融創新高度相關。金融創新的目的原本是分散風險,結果卻變成了傳播風

險的工具。創新有其好處,但也可能由於對風險認識不足、監管不嚴帶來危

機。在這種情況下,未來應繼續允許鼓勵金融創新,同時提高金融監管部門

的監管能力,二者缺一不可。

 

21世紀》:對於如何應對金融危機,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經驗?

 

林毅夫:金融危機,我們應當全面地處理,而且應當由所有國家一起處理。

舉例來說,現在普遍認為9月初讓雷曼兄弟垮臺是一個很大的失誤。那當時

為什麼讓它垮臺?那時的看法是:如果所有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,政府全部

兜底的話,那不是鼓勵道德風險嗎?我們知道金融創新要防範道德風險,所

以要殺雞儆猴,用雷曼兄弟的破產警示其他金融機構。這個想法有一定道理

,但是沒想到可能引發另一個嚴重後果:人們不知道政府會不會救這些金融機

構,存款人就沒有信心。這就造成更多金融機構出現危機。所以,應對危機,

決策不能是單獨的和片面的,而應是全面的和系統的。

 同時,要通過跨國間合作來應對危機。有一個故事:在這次危機中,歐元區

的國家愛爾蘭對它的銀行所有存款提供擔保,當時歐洲很多國家都反對,德國

總理也譴責愛爾蘭,但他回去之後,當晚即宣佈德國也對銀行存款提供擔保。

為什麼?德國如果不對銀行擔保,錢就會流到愛爾蘭去,其他歐洲國家的銀行

也會垮臺。所以,應對危機必須通過跨國間合作。全球性的問題,必須由多邊

合作來解決。危機不僅是發達國家的問題,也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。在這種情

況下,類似于二戰以來形成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多邊國際體系應重新修訂。每

次危機,發展中國家受害最大的都是弱勢群體,因此,應該對弱勢群體有所照

顧,這是政府責任,也是國際間共同的責任。

 

21世紀》:發達國家這次首當其衝地遭遇了危機,那麼,它們是否還應該對發

   展中國家進行援助?

 

林毅夫: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,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相互關聯的。因為

這次危機,發達國家政府的財政狀況會下滑,但它們不能因此就減輕自己的責任。

世界銀行在去年募集420億美元,發達國家答應在未來三年支付這些錢,不能夠因

為財務狀況不好就不提供。發展中國家需要這些錢來渡過危機,如果發達國家能夠

兌現承諾,就會減少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傷害,國際秩序會比較和諧。

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維持高速增長

 

21世紀》:保爾森近日表示,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,中國也確實

擁有高額外匯儲備,您認為,中國在這次拯救危機中的國際角色該如何定位?

 

林毅夫:中國目前是不缺錢的,我想中國不會到世界銀行借錢,那麼是不是會把錢借給

世界銀行呢?我覺得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,就是維持高速增長。這個月中國政府公佈

了上個季度經濟增長達到9.9%,上了全世界所有主要報紙的頭版頭條,為什麼?因為

全球都擔心中國經濟下滑。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規模的10%,中國經濟增長

10個百分點,全球經濟就增長一個百分點。中國是一個資源短缺國家,對鐵礦石、銅礦

、石油的需求多,能源密集的國家就可以把這些資源輸出,帶動本國的經濟增長。

 中國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,產業升級需要的資源設備從發達國家進口,所以也可以拉動

發達國家經濟增長。所以,全球都在盯住中國,保持中國經濟持續、穩定、快速增長,

這是對全球最大的貢獻。

 

21世紀》:受這次金融危機衝擊,您認為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將受到哪些影響?宏觀經

濟政策的目標應該做出哪些調整?

 

林毅夫:中國金融機構購買的次級貸款證券不多,所以直接影響不大。但是,出口是我們

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,現在出口市場確實不好,定單少了,國內成本也上升了,很多

出口企業面臨壓力。但是,總的來講,中國的狀況還是非常好,財政政策、貨幣政策調整

的空間都很大。所以,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,中國經濟明年保持8%-9%的增長應該

沒有問題。雖然相對前幾年來講肯定會放緩,但仍然是全世界最讓人羡慕的經濟增長速度。

 現在中央採取的政策,總體方向是對的。外需少了,要維持經濟的正常發展,當然要採取

反週期的措施。現在的首要問題不是通脹,貨幣政策就應變得比較靈活,用積極的財政和

貨幣政策,為擴大內需奠定基礎。

 

21世紀》:金融危機發生之後,很多人看好中國。您認為會不會發生外資大量湧入中國

的情況?如果發生的話,中國政府應該怎樣應對?

 

林毅夫:我認為短時間不會,目前各國都要保命。但是,當前的經濟衰退、信心喪失總會過

去,以後很可能出現外資進入中國的情況。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,外資是不是多多益善?我

想應該看自己能消化多少。所以,我認為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流動,應採取區別對待的政策

,歡迎流動性較小的直接投資,謹慎對待流動性過大的短期資金流動及投資到股票市場和房

地產市場的資金。

 

21世紀》: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式微,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如何?在當前的

情況下,是否應該用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?中國的外匯資產配置應該做出怎樣的調整?

 

林毅夫:金融危機在呼喚新的國際貨幣體系,但具體的模式尚未達成共識。美元現在是升值

而不是貶值,為什麼?原因有兩方面:一方面,2002年和2003年,美國因為資金很多、利

率很低,大量資金外流。危機發生後,金融機構為了保命,就要讓錢流回美國。

 另一方面,過去發生危機的國家貨幣都要貶值,但這次危機不是美國一個國家的危機,而是

全世界的危機,相對其他國家來講,美國還是航空母艦,跟小船受到風浪相比,大船還是比

較穩定的,所以大家還會把美國作為避風港,不少錢還是往美國流。所以,美元反而升值。但

是,注入這麼多資金,待危機過後,美元必然還會貶值。我們的外匯儲備主體還是美元,所以

,我們當然希望美國經濟能夠恢復正常。如果美元大量貶值,我們外匯儲備不就貶值了嗎?但

是,是不是要把這兩萬億美元換成歐元?如果一換,美國經濟就受到很大衝擊,我們的出口市

場就縮小了。所以,總的來講是要做好平衡。美國發國債,咱們買一點,表示支援,對我們自

己也是有好處的。當然也要重新考慮將來新增的外匯儲備結構,增加一些歐元儲備,有序地分

散風險,既有利於當前的穩定,也有利於未來的保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oitsung 的頭像
    yoitsung

    yoitsung

    yoits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